央視網消息 5月25日,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山東展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小麗現場展示葫蘆雕刻技藝,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而首次亮相的“葫蘆文化產業數字創新應用平臺”更是引人注目。
展會現場,東昌府區通過實物展陳、互動體驗、數字演示等形式,全面呈現葫蘆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果。通過平臺,觀眾可通過VR技術體驗葫蘆種植基地的物聯網管理,或通過掃碼溯源系統了解葫蘆從種植到成品的全流程信息。同時,還演示了用戶在線定制個性化葫蘆產品的過程,凸顯了“大規模生產與個性化定制并存”的工業互聯網優勢。
作為全國首個葫蘆產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葫蘆文化產業數字創新應用平臺”以“非遺+數字化”的創新模式,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成果。該平臺以“一網四中心”(產業服務中心、創新定制中心、銷售推廣中心、品牌文旅中心)為核心架構,覆蓋葫蘆產業全生命周期。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種植基地的智能化管理,精準調控溫濕度、光照等參數,提升葫蘆品質;聚合工藝美術設計師資源,推出“平臺化設計”模式,用戶可在線參與葫蘆造型、紋飾的定制,賦能產品增值;依托電商平臺打造“永不落幕的線上集市”,年網絡銷售工藝葫蘆超700萬個;線下聯動中華葫蘆文化園、范制葫蘆示范基地等,推出葫蘆文化研學、工藝體驗等文旅項目,吸引游客深度參與,形成“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閉環生態。
東昌府區作為“中國葫蘆雕刻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以數字創新為引擎,推動葫蘆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區葫蘆種植面積達1.3萬余畝,年綜合效益16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75%,帶動5000余戶種植戶增收。同時,連續舉辦十六屆中國(聊城)葫蘆文化藝術節,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參展商從60家增至7000家,成交額從600萬元躍升至2.9億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