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訊 2025年,第105屆美國胸外科協會(AATS)年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臟外科學科帶頭人凌云鵬主任團隊的4項研究入選大會交流,在國際心血管外科舞臺刻下鮮明的“中國范式”。作為北醫三院心外科主任,凌云鵬教授帶領團隊深耕微創冠脈搭橋技術十余年,不僅五年蟬聯全國微創搭橋手術量榜首,更通過技術創新與臨床研究,推動中國微創心血管外科躋身世界前沿。從傳統開胸到機器人輔助,從單支病變到復雜多支重建,凌云鵬教授如何“十年磨一劍”?本期專訪將揭開北醫三院心外科的微創之路。
凌云鵬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十年深耕:從“高挑戰”到“普適化”,微創搭橋的北醫三院范式
北醫三院自2012年開展微創搭橋手術以來至今已有13年,自2015年開展微創小切口多支搭橋實現完全血運重建至今整整十年時間。在這十多年中,團隊持續不斷對微創搭橋術式進行改進優化,降低操作難度,使之從高挑戰性成為一個普適性的技術。微創搭橋目前在北醫三院心外科已成為常規術式,90%冠脈搭橋已采用微創方式實施。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微創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CMICS)發布的年度《中國微創心血管外科手術統計》數據顯示,北醫三院心外科微創冠脈搭橋手術量連續五年位居全國首位,引領著全國微創冠脈外科的發展。
北醫三院心外科不僅自身踐行微創冠脈搭橋,同時致力于推廣該技術。作為行業引領者,從2024年開始,北醫三院面向全國及國際接受外科醫生前來學習觀摩手術,幫助其在自身冠脈搭橋技術的基礎上,將微創技術快速落地當地醫院。
臨床突破:四項研究登陸AATS,數據印證微創優勢
除手術技術的不斷精進與探索,臨床研究也是心外科團隊關注的重點。微創搭橋和傳統開放搭橋在橋血管選擇、血運重建策略方面與傳統搭橋手術相同,但兩種術式的操作理念迥異。微創搭橋手術采用側胸入路,借助左側胸腔的自然空間,實現手術視野的清晰暴露,保留了胸骨完整,降低了手術創傷,縮短了術后恢復時間、改善了患者的術后早期生活質量。為驗證微創療效,團隊自技術應用初期便建立前瞻性研究隊列,著重對比兩類術式對患者完全血運重建和術后恢復的影響。在此次AATS年會中,凌教授團隊進行的四項研究均入選大會交流。《878例微創多支冠脈搭橋中期隨訪結果》,中位隨訪時間34個月,失訪率1%。研究顯示患者生存率94.8%,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僅11.8%。隨機對照試驗《多支病變微創與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術后生活質量對比》的先導性(Pilot)研究,結果顯示微創組術后7天、30天,生理功能評分顯著優于非體外循環開放組,住院時間縮短20%,動脈橋數量使用更多,初步驗證了微創多支冠脈搭橋的優效性。《QFR值在預測橈動脈搭橋后通暢性中的價值》研究揭示高定量血流分數(QFR)的橈動脈橋血管易早期閉塞,單支吻合風險高于序貫吻合。
凌云鵬教授在AATS大會專場發言
育才革新:縮短學習曲線,打造微創外科“新生代”
與傳統冠脈搭橋培訓不同的是,微創冠脈搭橋更為強調在極小空間和有限暴露下精細操作,以及掌握專用手術器械、胸腔鏡、機器人手術系統等設備的使用,對外科醫生解剖理解和患者管理要求更高。傳統微創冠脈搭橋培訓周期長達5到7年,學習時間長且曲線陡峭。因微創冠脈搭橋占比逐年增加,北醫三院對于人才培養開創新模式,即在微創搭橋的模式下結合開放搭橋基礎培訓,年輕醫生從入門即接觸微創搭橋理念和策略,同步夯實開放手術基礎。除此之外,團隊改造常規離體不停跳豬心模擬器,將其置入特制容器,結合胸腔鏡專用手術器械進行多角度血管吻合訓練,以低成本提升實操頻次。培訓新模式不僅大大縮短人才培養周期,年輕醫生同時也能得到更多不停跳冠脈搭橋的模擬訓練機會。
培訓中手術觀摩環節
探索無界:機器人手術與復合技術,定義未來冠脈外科
機器人輔助冠脈搭橋手術起源于1998年,最初以機器人輔助乳內動脈采集為主,隨后發展到機器人完全冠脈搭橋(TECAB)。但由于TECAB技術極其復雜、設備昂貴,目前國際上主要以機器人輔助微創搭橋(Robotic MIDCAB)為主流,結合小切口手工吻合,逐步形成混合血運重建(搭橋+支架)治療模式。機器人冠脈搭橋代表了冠脈外科微創化、高精準發展的方向,但因學習曲線陡峭,目前主要集中在全球少數高端心臟中心。2020年,北醫三院引進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通過臨床實踐,團隊借助其高精度機械臂和實時裸眼3D視覺骨骼化精準獲取雙側乳內動脈,完成多支完全動脈化微創搭橋。如今,心外科是全國達芬奇機器人心臟手術臨床教學示范中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際的醫生來此觀摩學習。在此次AATS大會上,團隊公布《機器人輔助原位雙側乳內動脈多支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早期結果及隨訪:單中心221例報告》,機器人雙乳內動脈獲取聯合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橋技術,實現了微創雙乳內全動脈化完全血運重建,早期結果顯示橋血管通暢率超過97%。芝加哥大學的Husam Balkhy教授現場對此評論道:“來自北京的凌教授團隊打破了一種模式,將Robotic和MICS CABG技術整合在一起,并常規化應用。”
凌云鵬主任進行機器人心臟手術
2021年起,團隊將微創搭橋與介入技術如經導管瓣膜手術、主動脈腔內修復等結合,形成自身獨具特色和優勢的“一站式”介入和外科復合手術,治療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等復雜病例,不斷拓展微創技術的邊界。
在談到未來趨勢話題時,凌主任認為目前冠脈血運重建的熱點話題為提高多支動脈搭橋的應用比例以及改善橋血管的質量,包括對靜脈橋長期通暢性和預防動脈橋痙攣藥物和基因方面的探索,以及橋血管獲取技術的改進。
另一方面即是微創以及產品技術迭代創新,如全機器人多支冠脈搭橋術,自動血管吻合裝置,逐步解決微創冠脈搭橋手術中技術難題,降低操作難度,簡化手術過程,減少患者創傷,最終為患者獲益。
微創冠脈搭橋近端血管自動吻合裝置 ELANA bypass system
“微創冠脈搭橋的終極目標,是以最小的創傷為患者爭取最大的獲益。”在專訪的最后,凌主任如是總結。從傳統開胸到機器人輔助,從單一技術到“一站式”復合治療,北醫三院心外科始終站在技術迭代的潮頭。十年磨礪,劍指未來,凌云鵬教授與他的團隊,正在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微創冠脈外科書寫新的篇章。(圖文 心外時空)